作為營銷人,應該為中國農特產講述更現代化與品牌化的故事。

文:楊不壞
來源:楊不壞(ID:yangbuhuai01)
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助農,成為很多品牌與平臺正在做的事情。
我對助農營銷和公益營銷的看法類似,要做實事,要以商業方法可持續解決問題,而不是做秀場,玩憐憫。
大眾對中國農產品的普遍認知,還停留在“土特產”層面,原始的、帶有泥土、粗糙的才是正宗的。而在營銷端的很多助農營銷,熱衷將老農民放在社交媒體制造奇觀,傳遞原始與自然的土貨感,讓城市人群更相信是“正宗土特產”。
如果足夠“土”才是好的,那為什么很多進口的干凈的水果與農產品會更貴?智利的車厘子和澳洲的大龍蝦為什么不帶著“泥土”進口呢?
所以,我認為應該重新理解中國農特產,作為營銷人,應該為中國農特產講述更現代化與品牌化的故事。
從品牌策略視角,談談助農營銷以及農特產品牌的理解。
好的農產品應該是干凈、高品質,而不是原始粗糙的“土特產”。
現代農業是高學歷高素質的新農人,規模化與現代化生產出來的,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老農民。
意識轉變不是靠幾個案例,而是持續推動大眾認知的轉變,而我們作為營銷人,在助農營銷與傳播方案方法上的轉變,將推動C端大眾對農產品的認知。
希望營銷人與各大平臺在做助農營銷項目時,不要再把老農民放到網上表演,而是講述更現代化的品牌故事,用高品質的農產品打動消費者,樹立中國農產品的新形象。
從營銷視角談三個層面的轉變——標準化、現代化、品牌化。首先談標準化,去“土”的第一步,我們的生產供給與產品品質,應該是干凈標準,穩定供應的,而非原始粗糙的。
在當下中國,但凡有點規模的種植與養殖,都是現代化技術,標準化產品,都不是所謂的“土特產”,是干凈高品質的產品。去看看壽光的蔬菜基地,看看宿遷的霸王蟹養殖,看看陜西紅富士蘋果園,新疆的葡萄園……
其次是現代化,從傳播端的助農營銷,要講述更現代與專業的農業故事。
生產供給端的現代化其實已經是事實,更重要的是傳播與營銷端的現代化。我看到的大多數農助營銷,或者農產品賣貨的調性,都是原始粗糙的,要給一線市民展示一種自家的,自然的土貨感,似乎這樣更能促進銷售。
這其實更需要轉變消費端的意識,消費端對好產品認識的轉變,會促進供給端傳播方式的轉變。這就需要平臺品牌與助農企業站出來,倡導更現代化的助農營銷。最終改變大眾對農產品等于土特產的共識,建立現代化農產品的新共識。
如果大眾對中國農產品的認知變成標準化與現代化,也將會是巨大的成功,在此之后,就要向品牌化發展。
農產品品牌化可以分成兩類:一是商業品牌,二是地標品牌。一種是某個現代農業集團的產品塑造為品牌,是一種路徑。但更重要的是地標品牌的塑造,這將普惠更多普通農人。比如寧夏灘羊、宿遷霸王蟹、陜西紅富士等等這些地標,都可以成為更現代化與標準化的農業品牌。
營銷與傳播將農產品品牌化,并不單純是為了提升溢價,將農產品賣出高價。而是讓中國農產品從原始小農的不穩定市場,通過專業標準,體系化運營管理,同時從大眾傳播層面塑造中國農業品牌的競爭力,甚至是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。
所以,真的不希望看到老農民舉著一筐蘋果說自家親自種的,然后月銷幾十噸的“土特產”助農營銷。
談談案例,我非常高興能看到不以賣土特產為名的助農營銷項目。
京東助農其實一直在做,作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和服務企業,一直秉承的是以實助實的經營理念,不辜負B端商家和C端用戶對品牌的雙向期待。
今年首次推出“農特產購物節”IP,這個活動讓我看到不一樣的農業故事,沒有展現農民的辛苦與土特產,而是講述更現代化的農特產故事,展現新農人的現代農業。
我也喜歡這次購物節的主題——不負撒下種子的人,不負拿起筷子的人。營銷策略分兩個層面,一是在營銷調性與氣質上,更現代化與品牌化;二是在傳播策略與方法上,以點打面,以實帶虛,很規整有效的打法。我們展開講講:
同樣是一只宿遷霸王蟹,講老農民的辛苦,還是新農人的自豪?京東選擇了后者,我們先看視頻。沒有激烈的煽情與特寫,黃渤用簡單平實的語言介紹宿遷大閘蟹的過往與當下,講述新農人的專業與技術,以及京東背后的服務。這就是對農民平視的視角溝通,用高品質的產品打動消費者,而不是其他因素。
這整體奠定京東農特產購物節的調性,更現代化的農業故事,更高品質的農特產,以及塑造地標品牌。
京東作為平臺方連接者,能做的是為新農人講述更現代化的品牌故事,以更高品質的服務體系,對一二線城市居民溝通,這是改變大眾對農產品刻板印象的重要方式。
如果所有助農營銷項目,都以更現代化的溝通方式,相信會產生巨大改變。再談談傳播策略,做大眾傳播,需要擲地有聲的具象內容。在傳播策略上采用以點帶面,通過單點地標品牌的氣質為代表,帶動整體IP的影響力。以點帶面是非常有效的傳播策略,尤其在復雜社交環境下,單點傳播塑造出非常具象且清晰的“樣板間”,讓受眾直觀看見更加場景化的品牌氣質。
選擇宿遷霸王蟹作為代表,不像陜西紅富士或陽澄湖大閘蟹那樣有刻板印象,有一定的陌生感,又能講出新故事,在故事中帶出整體項目希望傳達的專業新農人,現代化農業,品牌化地標等信息,讓大眾對整體項目有感知。
所以,通過單點具象信息,帶動整體感受,是行之有效的策略。
再向上到京東品牌視角,這個農特產購物節本身,也服務京東整體品牌。
今年4月份讀書日期間,京東推出“問你買書”項目,主題是“不負每一個讀書的人,也不負每一個寫書的人”。此次農特產購物節的主題則是“不負撒下種子的人,不負拿起筷子的人”。
兩次項目都對應京東品牌“不負每一份熱愛”的slogan,塑造京東品牌可靠與值得信賴的品牌性格,在我看來還應該加上“高品質”的屬性。
我越來越認為,塑造品牌的方式應該是“做事”,在具體事件中體現品牌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,以此塑造更扎實的品牌,強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賴感。
京東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品牌解決方案,作為平臺連接者,通過具體事件與供給端與消費端產生溝通,塑造整體品牌的鮮明性格。
過去幾年的鄉村振興戰略中,各大互聯網平臺都或多或少的參與助農,很多農業生產者也開始進入社交輿論,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,我們要改變舊觀念,創造新共識,為中國農特產創造可持續的品牌競爭力。
身為營銷傳播者,我們連接供給端的農業生產者,與消費端的大眾,在中間可以為新農人講更現代化的品牌故事,改變消費端對中國農產品的刻板印象,建立新共識。
簡單總結三點:標準化產品,現代化技術,品牌化地標。標準化與現代化,是在生產供給端的要求,農產品是非標產品,但要向工業化與標準化轉變。
這是必然的過程,要實現規模化,進入大市場,一定是從零散小農到專業新農人。更現代化的種養殖技術,生產趨向工業化的標準產品,提供穩定高品質的產品。
在營銷端,就是要將這些新的東西講出來,并且改變大眾對好產品的認識。
我們去講不一樣的故事,才能改變消費端對好產品的認知。不是靠天吃飯的原始種植,參差不齊的土貨更好,而是新農人用專業技術種植的更干凈高品質的產品更好。
品牌至少是穩定可預期的產品,宿遷霸王蟹、寧夏灘羊、陜西紅富士等等,這些都已經比較知名,但仍未具備品牌勢能。
在生產端進行現代化經營管理,透明可溯源的產品路徑,不管在哪一家購買五常大米,買到的都是標準化高品質產品,只認五常不用挑選哪家更好,這可能更像地標品牌。
在消費端的共識上,從“土特產”的刻板印象中走出來,升級到地標產地品牌,更高品質的農產品,在更大的市場,甚至是國際市場中具備競爭力。
最后展望未來,中國諸多農特產,已經在積極完成現代化種養殖,輸出更高品質的標準化產品。而在傳播端的助農營銷上,需要更多平臺企業,更多營銷人,以正確的方式,為大眾講述更品牌化的農特產故事。
中國農特產品牌化過程中,需要營銷人改變觀念,創造新共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