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來源:食悟團隊(ID:food-gnosis)
中國乳業有一個說法,“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,一塊奶酪興盛一個產業”。液奶、奶粉產業早已蓬勃發展起來,奶酪,最近這幾年才展露頭角,沒成想,出道就是C位。
11月1日,蒙牛以現金支付的方式增持妙可藍多5%股權,至此,蒙牛累計持股妙可藍多35%股權,妥妥的大股東。
蒙牛與妙可藍多的緣分始于2020年,彼時的妙可藍多,還不是資本市場上的“當紅炸子雞”,而是樣貌平平的“素人”公司。隨著蒙牛的入局,妙可藍多走上了發展快車道。2019年至2021年,妙可藍多的營收從17.44億增長至44.78億,凈利潤連續兩年以三位數的幅度增長,去年扣非凈利潤達到1.2億。同時,賬上還躺著24億的貨幣資金。市場占有率也在快速提升,2021年以27.7%的市占率位列第一。2022年半年報顯示,妙可藍多奶酪市場占有率達35.5%,奶酪棒市場占有率更超過40%。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“食悟”的專業研究:妙可藍多的騰飛崛起,給中國奶酪行業傳遞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,即資本的力量。在這個新興行業,只要把產品做好,只要講好故事,只要有資本力量加持,機會很多,一切皆有可能。
在同一時期卷入這場戰爭中的新品牌還有奶酪博士與妙飛。
奶酪博士成立時間較晚,其創始人陳昱樺2019年離開德國最大乳企歐德堡中國,創立奶酪博士。一年后,在蒙牛入股妙可藍多的2020年,奶酪博士拿下了20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。投資方為元氣森林創始人旗下的挑戰者資本。
不到半年,紅杉中國種子基金、星納赫資本、萬物資本等知名機構的再次加碼奶酪博士。其中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領投1.5億元,徹底為奶酪博士打響了名號。
在大量資金的加持下,奶酪博士也進入了高速發展之路,2021年的雙十一大促中,奶酪博士線上全渠道總銷售破1億元,銷售量達2020年同期的15倍。
今年初,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通過旗下的CTG Evergreen參與奶酪博士新一輪戰略融資,成為股東之一。
而跟奶酪博士幾乎同期創立的妙飛發展則沒有那么快。其創始人陳運是奶制品行業資深從業者,彼時他正在妙可藍多做副總裁。發現奶酪市場的行業機會后,辭職創辦公司,專注兒童奶酪產品,主打0蔗糖概念。

2020年6月份,妙飛完成由經緯中國領投的A輪融資;同年12月份,又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,該輪投資由高瓴創投領投,鐘鼎資本、老股東經緯中國跟投。
事實上,在上述三家品牌中,妙可藍多依然占據無可比擬的先發優勢。
從消費2019年到2022年,連續四年的618,妙可藍多奶酪都橫掃了品類榜單,今年,妙可藍多在天貓旗艦店、抖音、拼多多、快手平臺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超117%、357%、243%和1000%,拿下了幾乎所有渠道平臺的奶酪類目第一。在市場表現上來看,妙可藍多在經歷了多年的高密度推廣之后,品牌價值已凸顯,后續可通過不斷推出新品持續拓展市場。
歐睿國際數據顯示,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奶酪消費國。2017年至2021年,我國奶酪零售渠道銷售額從52億元增長到131億元。其中以奶酪棒、芝士片為代表的再制干酪,零售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4.9%,預計2022年至2026年增速會維持在14.5%。
在低溫酸奶表現疲弱、嬰幼兒奶粉增速放緩的背景下,奶酪成了為數不多跑贏乳業大盤的細分品類。
除妙可藍多背靠蒙牛獲得資金后迎來大踏步發展之外,伊利、光明、三元、君樂寶等乳企均有奶酪業務布局。2022年上半年,伊利奶酪業務增速超過40%,市場零售額份額提高近4個百分點,位列行業第二。與此同時,伊利還在近日提出了“成為奶酪第一品牌”的目標。
來自新銳品牌的沖擊也不可小覷。他們除了在價格上與妙可藍多貼身肉搏外,還在產品層面不斷推陳出新。比如奶酪博士除了兒童奶酪棒外還推出了小圓奶酪、凍干奶酪塊、奶酪夾心海苔脆等新型產品。而妙飛則一開始就定下了0蔗糖的產品思路,并大手筆押注生產線,建設產品護城河。
縱觀新消費品市場迭代與發展,新銳品牌向舊有大品牌發起挑戰已是常事。從元氣森林憑借無糖氣泡水搶下水飲料半壁江山,再到鐘薛高以一己之力成就“雪糕刺客”之名,甚至在部分簇擁心中成為了雪糕界的愛馬仕。大手筆投入營銷也好,差異化渠道構建也罷,本市上新品牌對舊品牌發起挑戰,憑借還是源源不斷的創新力。

沒人能夠否認,過去的三年,是屬于新消費品牌的三年。
新消費品牌的創業者們擁有者比千代更高的學歷、更好的創業基礎、更快速崛起的互聯網平臺和更多的熱錢。短視頻帶貨、kol種草、直播電商,眾多的新興平臺和營銷方式,讓一個個新消費品牌拔地而起。他們乘著時代電腦電梯不斷向更高的樓層發起挑戰。
然而,任何品牌的高速增長都將遇到其無法預測的“天花板”。當所有加諸其身的新品牌紅利消失后,他們都需要回到傳統的生意邏輯。曾放話“要做中國的歐萊雅”的逸仙電商不得不在慘淡的市值中努力拾起破碎的面子;曾經人均排隊四小時的茶顏悅色不得不將估值從200億調整至60—70億在資本市場上尋找新的融資;而一度估值百億的文和友不但門庭冷落還開始了大舉裁員。
第一種,趁著出色的發展勢頭,殺出重圍,獨立上市。但上市這條路極度考驗企業家的定力和耐力。即使成功上市,后面的路還有很多,比如妙可藍多和逸仙電商。
當第一種路線不好走的時候,部分新品牌就開始收斂姿態,賣個好價錢委身大集團。具體的例子有 有著女版Allbirds之稱的Rothy‘s,被人字拖Havaianas的母公司買下了半數的股權;天然護膚品潮流的開創者Ordinary22億美元賣身雅詩蘭黛;銀橋乳業投奔君樂寶,等等。
當然,還有最為慘淡的第三條路,當所有光環褪去,失去機遇的新品牌除了淪為平庸隱沒于街頭巷尾,就只能草草收場,關門了事。畢竟,對市場而言,品牌只有好壞,不分新舊。